服务热线
86-21-63504668
生物洁净安全柜是当今微生物实验室的必需品,尤其是那些需要操作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场合。如医疗、制药、科研等,为细菌培养提供无菌、无尘、安全的工作环境。为了让更多的用户充分了解产品,接下来为您解析生物安全柜的测试方法。
1. 一般要求
1.1 测试条件
“被测生物安全柜置于正常工作条件下"是指:生物安全柜在说明书规定的条件下工作。
1.2 测试订单
试验应按本标准 6.3 规定的顺序进行。
1.3 测试环境
生物安全柜的性能测试应在符合以下环境要求的门口有正压缓冲室的实验室进行:
a) 温度:15~30℃;
b) 相对湿度:不高 70%;
c) 清洁度:自洁状态下可达5级。
1.4 电源
1.4.1 电源电压偏差:±3V;
1.4.2 电源频率偏差:±2Hz。
2. 测试设备
2.1 检测设备应定期送至具有检定(检验、校准)资质的计量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有效使用期限不超过一年。测试仪器经检定校准后方可投入使用。
2.2 生物安全柜的测试需要以下设备:
a) 气溶胶发生器
b) 粒子计数器(粒度分辨率从0.3μm或0.1μm开始);
c) 喷雾效率≥88%的喷雾器,满足本标准附录A的要求;
d) 模拟干涉圆柱体(简称圆柱体),外径为63mm,两端封闭,长度由生物安全柜内部尺寸确定,材质为不锈钢或铝;
f) 冲击采样器(毛细管直径1.0mm,采样量12.5l/min);
g) 间隙采样器(采样量为30l/min);
f) Φ90培养皿,培养基应含有营养琼脂、大豆琼脂或其他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不含抑制剂或添加剂;
g) 热球风速计或气流测试仪,测量精度为±0.01m/s;
h) 微压表,精度等级不低于1.5级;
i) 干球温度计,小单位分度为1℃;
j)声级计,测量范围50~100dB,“A"计权方式;
k) 照度计,可满足1000lx以下照度的测量;
l) 振动计,灵敏度小,振幅有效值达到2.5μm;
m) 接触电流测试仪;
n) 微电阻测试仪;
o) 耐压测试仪,输出交流有效值1500V,或直流2121V电压,持续时间可在1~60s范围内设置。
三、测试方法
3.1 箱体检漏
去除被测生物安全柜的部分保护板或装饰面板,露出箱体,将生物安全柜箱体形成一个独立的封闭系统。
将机柜加压至 500Pa 并持续保持此状态。将25g/L的肥皂液喷洒在箱体的焊缝、垫片、贯穿部位和密封部位,寻找泄漏点。
注:可用中性洗涤剂稀释10倍,作为皂液使用。
3.2 过滤器泄漏检测
3.2.1 排气过滤器泄漏检测
选择以下方法之一进行排气过滤器泄漏检测:
a) 只开排风扇,不开鼓风机,以保证生物安全柜吸入普通环境空气,粉尘浓度不小于10000颗粒/L(≥0.5μm)。用粒子计数器的取样口在排气过滤器出风口面上方20mm处及框体间隙处进行检漏扫描。扫描移动速度小于等于5-20mm/s,路径应重叠。
b) 气溶胶发生器在排气过滤器的上游,通过带螺纹塞的穿透将气溶胶引入待测生物安全柜的静压箱,气溶胶靠近过滤器上游以测量气溶胶浓度,至少有 3 个测量点,一个在中心,一个在距离两侧 50 mm 处。使用粒子计数器的采样口在排气过滤器出风口表面上方20mm处进行检漏扫描。扫描移动速度≤5~20mm/s,路径应重叠。
如果检漏标准是根据0.1μm来评估的,则只有方法b)适用。
检出粒子数应符合表4第2项的要求。
3.2.2 送风过滤器泄漏检测
环境粉尘浓度≥10000个颗粒/L(≥0.5μm),送风面以下20mm处扫查检漏,扫查移动速度≤5~20mm/s,路线应重叠。
检出粒子数应符合表4第2项的要求。
3.3 清洁度
被测生物安全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放置30分钟。
清洁度测量边界距离内表面或前窗 150mm。
粒子计数器的采样口置于工作台上方200mm高处,测量点布置如图1所示。
清洁度应符合表4中第3项的要求。
3.4 人员安全
3.4.1 仪器及采样点布置(图2):
a) 将装有55ml枯草芽孢杆菌悬浮液(5~8×108/ml)的喷雾器放在安全柜的左右内壁上为水平中心,水平喷射轴应距工作台面向上350mm并平行到工作台面。喷雾器的喷嘴应放置在距前窗内侧 100mm 处并面向前窗。
b) 气缸置于安全柜的中央,中心轴位于工作台上方70mm处。筒体一端紧靠安全柜后壁,另一端应伸出安全柜前窗至少150mm。
c) 气瓶周围有4个冲击采样器,采样口位于安全柜前窗外63mm处。两个冲击取样器的取样口轴线相距150mm,与筒体顶部水平线相切。另两台冲击取样器的取样口轴线相距50mm,与筒体底部水平线在同一水平线上。还有两个冲击取样器,其取样口的水平面位于工作台上方360mm处,两个取样口的垂直轴距安全柜前窗外50mm处,分别位于150mm处在安全柜中心线的每一侧。
d) 设置两个狭缝取样器,取样口所在的水平面为工作面,纵轴距安全柜前端外壁150mm,两侧距内壁200mm .
e) 作为阳性对照,在筒体中心轴下方、前窗进风格栅上方或下方10mm处放置带支撑架的琼脂培养皿,使其对进入格栅的气流干扰小.
3.4.2 抽样程序
缓冲间正常运行,开启自洁系统,停止自洁系统直至环境洁净度达到5级,生物安全柜运行30分钟后开始测试。
测试时长为30min,采样流程如表5所示:
表 5 取样程序
3.4.3 细菌培养
使用直径为47mm,孔径为0.22μm的膜过滤器该薄片过滤了撞击器采样的所有液体。在无菌状态下,取下过滤器并将其放入具有合适培养基的培养皿中。装有过滤器的培养皿、带有两个狭缝取样装置的培养皿和对照培养皿在37℃培养24至28小时后进行测试。如果培养皿为阴性,则在 44~48h 后重新孵育并读取。
对照菜应为阳性。当对照培养皿中含有≥300 个枯草芽孢杆菌菌落时,称为阳性。
按6.3.4.2和6.3.4.3的程序进行3次试验。
6.3.4.4 新产品或有较大改动设计的生物安全柜,应按6.3.4.2和6.3.4.3的程序在下列条件下重复试验:
a) 吸入口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5 m/s,供给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5m/s;
b) 吸入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m/s,送风速度偏离标准风速–0.05±0.01m/s。
3.4.5 试验结束后,对环境中的所有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3.5 受试样品的安全性
3.5.1 仪器及采样点布置:
a) 将装有55ml孢子悬液(5~8×106/ml)的喷雾器安全放置在机柜的水平中心,水平喷雾轴应距工作台面200mm以上,并与工作台面平行。喷雾器的喷嘴应放置在距前窗外侧 100mm 处并面向前窗。
b) 气缸置于安全柜的中央,中心轴位于工作台上方70mm处。筒体一端紧靠安全柜后壁,另一端应伸出安全柜前窗至少150mm。
c) 将琼脂培养皿铺在工作台面上,然后将培养皿盖一一打开。
d) 作为阳性对照,在圆柱体中心轴下方放置一个带支撑架的琼脂培养皿,位于前窗进气格栅上方或下方10mm处,使其对气流的干扰很小进入格栅。
3.5.2 抽样程序
缓冲间正常运行,开启自洁系统,待环境洁净度达到5级后,停止自洁系统,生物安全柜运行30分钟后开始测试。
喷涂机运行 5 分钟。喷雾器停止 5 分钟后,盖上琼脂培养皿。
3.5.3 细菌培养
培养皿在37℃培养24~28h后进行检测。如果培养皿为阴性,则在 44~48h 后重新孵育并读取。
37℃培养24~28h后,对照培养皿应呈阳性。当对照培养皿中含有≥300 个枯草芽孢杆菌菌落时,称为阳性。
应按6.3.5.2和6.3.5.3的程序进行3次试验。
3.5.4 新产品或有较大改动设计的生物安全柜,按6.3.5.2和6.3.5.3的程序在下列条件下重复试验:
a) 吸入口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5 m/s,供给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5m/s;
b) 吸入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m/s,送风速度偏离标准风速–0.05±0.01m/s。
3.5.5 试验结束后,对环境中的所有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3.6 交叉感染
3.6.1 设备及采样点布置(图5):
a) 装有55ml枯草芽孢杆菌悬浮液(5~8×104/ml)的喷雾器,水平喷雾轴在工作台顶部76~127mm,与工作台面平行。喷雾器背面靠近左(右)内壁的气流接口,喷嘴正对着右(左)内壁。
b) 琼脂培养皿按以下方法排列:
喷头下方放置两个对照培养皿,距右(左)内壁360mm处布置一排培养皿。安排一到两排培养皿。
3.6.2 抽样程序
缓冲间正常运行,开启自洁系统,停止自洁系统直至环境洁净度达到5级,生物安全柜运行30分钟后开始测试。
喷涂机运行 5 分钟。喷雾器停止 15 分钟后,盖上琼脂培养皿。
3.6.3 细菌培养
培养皿在37℃培养24~28h后进行检测。如果培养皿为阴性,则在 44~48h 后重新孵育并读取。
对照培养皿在37℃培养24~28h后应呈阳性。当对照培养皿中含有≥300 个枯草芽孢杆菌菌落时,称为阳性。
应按 3.6.2 和 3.6.3 三项试验的程序。
3.6.4 新产品或有较大改动设计的生物安全柜,按6.3.6.2和6.3.6.3的程序在下列条件下重复试验:
a) 吸入口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5 m/s,供给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5m/s;
b) 标准风速为–0.05±0.01m/s,供给风速偏离标准风速–0.05±0.01m/s。
3.6.5 试验结束后,对环境中的所有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3.7 供给风速
垂直气流的平均风速是在工作台面上方300mm的平面区域内测量的,该区域距离内墙板和前窗100mm。
测点服从行列150m的网格分布。如果去除测量边界后净尺寸不等于15的整数倍,则允许校正测量点之间的距离,但每列至少测量3个点,至少测量7个点每一行。
送风速度是每个测量点读数的算术平均值。